十二凡人(第七章 拿但业——心无诡诈的使徒) (7)

约翰·麦克阿瑟   约翰班仁关于聋人的描写极富想象力。保罗则用了“瞎了心眼”的比喻,“如果我们的福音蒙蔽,就是蒙蔽在灭亡的人身上。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 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林后4:3-4)。他们囿于偏见,对真理又聋又瞎的属灵光景使他们错失福音,至今依然屡见不爽。   拿但业生活在一个有着偏见个性的社会,实际上所有的罪人都是这样。我们常常发表对于个人,对于他人的社会阶层或是整个社会充满偏见的话语,从偏见出发得出错谬结论。就像我们每个人那样,拿但业也有着这样一种罪性,所以当腓力见着他,告诉他弥赛亚是拿撒勒人时,他的偏见导致他的第一反应——“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   幸运的是他的偏见还没有固执到他完全拒认基督的地步,“腓力说:‘你来看!’ ”(46节)这是对待偏见的正确处理方式:面对事实。偏见只是一种主观感觉,面对事实就冰消雪释了。所以医治偏见的良方是诚实客观地正视事实一一来看。   拿但业过了这一关。幸运的是他的偏见没有强过他追求的心。 他的诚心   拿但业性格中最重要的方面正如耶稣口中所表述的。耶稣已经知道拿但业,他“用不着谁见证人怎样,因他知道人心里所存的”(约2:25)。因此耶稣一看到拿但业,就对于拿但业的性格一语中的。耶稣看见拿但业来,就指着他说:“看哪,这是个真以色列人,他心里是没有诡诈的” (约1:47)。   我们真的很难想象还会有哪件事比来自耶稣口中肯定的话语更奇妙的,就好像当你生命的最后时刻,听到这样的话语,“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25:21,23)。在追思礼拜时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关于死者的溢美之词,但如果你从一开始就听到耶稣对你如此肯定的话语时,你会作何想呢?

十二凡人(第七章 拿但业——心无诡诈的使徒) (6)

约翰·麦克阿瑟   一种宗教的偏见扭曲了他们的弥赛亚观。以色列人的这种狭隘观点使他们对弥赛亚出自加利利的拿撒勒採一种鸵鸟政策,也因这种狭隘的观点拒绝一位未在他们的宗教体制受过训练的弥赛亚身份。他们尤其拒绝他所发表的信息,这就自己把主向他们敞开的福音大门关上了。他们拒绝接受他的信息是因为他们顽固的文化和宗教观念。   约翰班仁(或约翰班扬,《天路历程》的作者——译注)很清楚偏见的危害,在他所著的《圣战》(The Holy War)一书中,他描画了一幅当所降临的以马内利携福音大军来到一个名为曼苏尔的小城市时的景象。他们将这场灵魂争夺战的锋线布设在“耳门”,因为信道是听道而来。但敌军的首领人物底亚波鲁斯(Diabolus——拉丁文,怀疑的意思)执意要将曼苏尔继续成为地狱的掠物,于是决定迎战,并派了一个特别的守将。他所挑选的特别守将是“老普瑞居迪斯(Mr. Prejudice——偏见)先生,一位病态易怒的伙计”。根据班仁所描述,他们任命普瑞居迪斯为守将,下辖六十人。这六十人称为聋人,目的是为着防务有利,因为他们无论对谁的话语都罔顾一词。這是一個非常生動的描述,準確地描述了有多少人對福音的真理無動於衷的光景。   人的耳朵对福音充耳不闻囿于许多的偏见——种族的,社会的,宗教的以及知识的。偏见成功地阻挡了多数犹太人拒绝接受福音,就是因为对于弥赛亚的信息他们有如聋人一般。撒旦派了普瑞居迪斯和他手下六十聋人驻扎在以色列的耳门。这就是为什么主耶稣“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的原因”。(约1:11)。

十二凡人(第七章 拿但业——心无诡诈的使徒) (5)

约翰·麦克阿瑟   拿撒勒属于村野小镇,文化状况也显得有些粗犷古朴(至今依然如此),景色也不那么入镜。虽然从加利利的小山丘俯瞰拿撒勒算也看得过去,但却无法做到让人流连忘返,在耶稣时期的拿撒勒更是如此。这样一来,犹大全地的人会小瞧加利利人,而加利利人又会小瞧拿撒勒人。尽管拿但业来自更小更不起眼的迦拿,仍然有着迦拿人对拿撒勒人的偏见,这有点类似于今天由于区域性的优势而有优越感的克利夫兰人看待布法罗(美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两个城市——译注)的人。   从这儿我们又一次看到神却是使用那些愚拙(而非有智慧)、软弱(而非强壮)、卑贱(而非尊贵)的人,与之相对的是世界的标准——有智慧、有权势(参林前1:27)。神甚至从那些偏远地区,选召那些有属灵视觉缺陷-偏见的人,然后改变他们,使他们去完成改变世界的伟大工程,而让人们最终归于神的大能,将所有的荣耀归给神。   对于拿但业来说,弥赛亚来自拿撒勒,这是不能接受的,因那是不开化之地,充满邪恶和腐败,似乎是罪恶的渊薮,所以他简单地认为任何好的事物不可能来自这一地区。他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这样的区域性偏见。   偏见是要不得的,是从地区优势而生的一种优越感,而非基于事实,会造成人们的属灵的目翳症。偏见阻断了人们对于真理的认识。事实上,以色列国大多数人拒绝弥赛亚就是囿于这偏见,他们认为弥赛亚不可能来自拿撒勒也一样囿于这种偏见。在他们看来,弥赛亚和他的使徒来自加利利地区是不可接受的。他们迁怒于这些没有文化的使徒,法利赛人质问尼哥底母,“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约7:52)。对于耶稣批评耶路撒冷的宗教体制他们很不高兴,从高高在上的宗教集团领袖到坐在会堂里的普通民众都有这样的偏见,就连耶稣家乡的乡亲们也不能幸免。他们嘲笑耶稣是约瑟的儿子(路4:22)。他自己的家乡的人都不认可他,因为除了是木匠的儿子,他似乎什么都不是(路2:24)。当耶稣在自己家乡的会堂——也是自己从小到大都在这里受教的同一会堂——传道结束后,自己家乡的乡亲们也因为同样的偏见反对他,甚至“带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路4:27-28)。

十二凡人(第七章 拿但业——心无诡诈的使徒) (4)

约翰·麦克阿瑟   腓力对他说,他“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耶稣”是当时犹太人中常见的名字——耶书亚的亚兰文拼法,也就是旧约中的约书亚 ,其义为耶和华是拯救(“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腓力用了“约瑟的儿子”作为耶稣的姓氏——耶稣巴约瑟,(如约1:42节里,耶稣称呼彼得为西门巴约拿,意思是约拿的儿子西门。在耶稣以及更早的时期,犹太人没有姓——译注)来称呼耶稣,正如他的朋友拿但业可以称为巴多罗买一样。在当时人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辨称普通的人。(与希伯来文化相比,现代的姓氏也有一些类似处,如Josephson——约瑟夫逊或Johnson——约翰逊等,从历史的沿革来看,父亲的名字演变成姓氏还真不少见——见译注)。   从腓力的话语里似可听出一些令人吃惊的意思,“你想不到吧,那个拿撒勒人,木匠约瑟的儿子正是弥赛亚。” 他的偏见   46节经文让我们对于拿但业的性格会有个深入的了解。尽管他是一个热爱读经而且努力追求神之道的人,也尽管对于神的话语勤奋学习,诚心信靠和乐于委身,但毕竟还是人,所以难免会有偏颇之处。所以他的回答是,“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   他本应这样说,“我读过圣经,就像弥迦书说的,弥赛亚应当是从伯利恒(弥迦书5:2)出来的,而不是拿撒勒。”也或者会这样说,“咳,腓力,没有搞错吧?弥赛亚总得同耶路撒冷有关啊,因为他要在耶路撒冷掌权啊。”不过他内心深处其实有着一种地域偏见,因此他说,“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   这就不是出于理性的推理或圣经的思考,而是出于狭隘或偏执的观念,显示了拿但业对于拿撒勒有一种地域上的偏见。事实上,迦拿也同样算不上是个声名显赫的通都大邑,就算到了今天,情形也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除非你想要去看看为纪念当年耶稣变水为酒的故址,大概不会有人想要去那儿。迦拿就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而拿撒勒至少还是地处交通要津,也是从地中海到加利利地区旅人们的必经之地,也是往返于与黎巴嫩和耶路撒冷间商旅的主要线路之一。而迦拿则不然,它只在小岔路上。因此各方面都及不上拿撒勒并不能解释拿但业的地域偏见,他对于拿撒勒的不认同似乎反映了当地人与拿撒勒之间的某种冲突。

十二凡人(第七章 拿但业——心无诡诈的使徒) (3)

约翰·麦克阿瑟   这一点也许显示他们俩人曾在一起学习旧约圣经,而且还都一起到旷野跟从施洗约翰,也会一起分享旧约关于弥赛亚预言应验的事迹。腓力显然认为耶稣的消息一定会让拿但业兴奋不已。   我们要注意,腓力并没有对拿但业说,这个人对你的生命有一个计划或他可以解决你的婚姻问题或个人问题,使你的生活更有意义之类的话语,他也没有承诺拿但业生活会更美好。他对于拿但业说到耶稣,就像旧约的先知书所预言的那样,因为他知道这会引起拿但业的兴趣。就像每一个旧约的学生,拿但业是一个真诚寻求耶和华神的人。順便說一句,似乎所有的使徒,除了加略人猶大以外,在遇到耶穌之前,在某種程度上都已經是對神聖真理的真正追求者了。他们都顺从神的灵的带领,心灵被打开,也都真诚爱神,渴求真理,准备接受弥撒亚。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與假冒偽善和虛假虔誠為主導的宗教体制截然不同。   腓力与安德烈很相像,都长期浸润在律法和先知书的浇灌中,寻求有关弥赛亚降临的真相,由于一直接受圣经真理的熏陶,因而很快回应主的呼召。拿但业的例子更加明显,由于他对于主耶稣有从经文而来的清晰的认知,他知道经文所应许的实际内容,故此一经验证他之所见,他很快就明白这位就是摩西和先知书所说的那一位。所以经过与耶稣简短的谈话,他立即明白这就是他,于是他立即接受了主。这是因为拿但业是一个认真读经的学生。

十二凡人(第七章 拿但业——心无诡诈的使徒) (2)

约翰·麦克阿瑟   我们所知道关于多罗买的儿子拿但业 的一切,几乎都来自约翰对他的门徒身份的描述。我们应当记得这一事件发生在旷野,就在耶稣基督受了洗礼之后,在施洗约翰指着耶稣说耶稣是神的羔羊,背负世人罪孽的那时候(约1:29)。第二天,安德烈,约翰和彼得就跟从了耶稣(约1:35-42)。后一天,耶稣想要往加利利去,遇见腓力,就对他说:“来,跟从我吧”(约1:43)。   根据第45节,“腓力找着拿但业” ,这显然是要告诉我们,他们是好朋友。到底是商业伙伴,是家人或仅仅是社交关系的朋友,经文虽然并没有明说,但是告诉我们他们的关系密切。腓力也知道拿但业一定会对这个有关弥赛亚的消息感兴趣,并且等待了许久。所以他迫不及待地把拿但业带到耶稣面前。   此时拿但业也就在主耶稣找到腓力场所的附近。有关拿但业怎样遇见耶稣的描写极富启发性,从中我们可以较为深刻地理解拿但业的为人。 他爱圣经   有关拿但业的第一印象当来自腓力告诉他,他们找到弥赛亚时拿但业的反应:“腓力找着拿但业,对他说:‘摩西在律法上所写的和众先知所记的那一位,我们遇见了,就是约瑟的儿子拿撒勒人耶稣。’”拿但业显然为圣经的某些话语所困扰。而腓力显然深知拿但业,所以他也明白当自己介绍耶稣是摩西的律法和众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时,拿但业可能会产生的疑虑。而这种疑虑可能源自圣经,所以腓力以圣经为背景向他介绍耶稣(摩西的律法和众先知是犹太人对旧约圣经的称呼——译注)。显然这是因为拿但业熟知圣经的缘故。

十二凡人(第七章 拿但业——心无诡诈的使徒) (1)

Chapter 7 Nathaniel—The Guilelees One 约翰·麦克阿瑟 约翰·麦克阿瑟 拿但业说:“拉比,你是神的儿子,你是以色列的王!” 约翰福音 1:49   腓力有一个亲密的朋友拿但业,在四份十二使徒的名单上又称为巴多罗买,约翰福音一直称呼他为拿但业。巴多罗买是希伯来名字,意思是多罗买的儿子,而拿但业的意思是“神所赐”。因此他是拿但业,多罗买的儿子或多罗买的儿子拿但业。   对观福音和使徒行传都没有透漏更多关于拿但业的详细背景资料、个人性格或特征。约翰福音也只有两段经文记载有关于拿但业的信息:即约翰福音第一章,他蒙召之初和约21:2,那是在主耶稣复活之后升天之前,回到加利利海边与彼得一同下海打使徒中有“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   根据约21:2,拿但业来自加利利的迦拿,这是主耶稣行第一个神迹——变水为酒的地方,离开耶稣住的拿撒勒非常近。   前一章,我们已经指出,腓力遇见了主并蒙了主的呼召后,就将拿单业带到主耶稣那里。腓力和拿但业应该是很亲密的朋友,因为根据对观福音中主的十二使徒的名册内,腓力的名字总和巴多罗买的名字连在一起。初期教会的历史和关于使徒的传说中,他们两人的名字也总是连在一起。显然即使在跟随耶稣的那些年代里,他们仍然是密友。就跟彼得和安德烈(作为兄弟俩,他们的名字连在一起),雅各和约翰(同样也是俩兄弟)一样,我们发现,这俩人虽然不是兄弟,但也总是肩并肩在一起的好伙伴。

十二凡人(第六章 腓力——计较小事的使徒) (12)

约翰·麦克阿瑟   请大家注意这句话:“你不信吗?……当信”!腓力已经相信并接受了耶稣是弥赛亚。基督敦促他得出这样一个合理的结论:腓力与永生神自己一起相处很久了,不需要再看什么神迹了,也不需要更多的证据了。怎么还提“将父显给我们看”这类问题呢?他不是已见过耶稣基督所行的事吗?   整整三年,腓力每天与神面对面,难道还没有看清么?他的世俗思維、他的數學、他的洞察力、他對平凡細節的痴迷、他對商業細節的全神貫注以及他的狹隘心胸,使他無法完全了解主并享受他的同在。   腓力毕竟只是个人,所以能力极其有限。他是一个信心软弱,悟性阙如的人;他悲观多疑,工于分析,优柔寡断,躊躇不前;他墨守陈规,固步自封,所以管中窺豹,只見一斑,而看不见主耶稣的神性能力和真神的本相。他悟性失聪,耳迟目滞,信心落后,面对周围现实环境,缺少洞烛先机的能力。所以他总是在找证据。   如果我們就耶穌呼召他扮演的角色面试腓力,我們可能會說,“他出局了。你不能讓他成為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十二個人之一。”   但耶稣却说,“他正是我要找的人,他將成為教會的創始人之一。我要使他成为國度的管理者,在天上給他永遠的賞賜。我會把他的名字寫在新耶路撒冷的十二個城門之一上。”感谢上帝,主使用了很多像腓力這樣的人。   教会的传统告诉我们,腓力在初期教会大展拳脚,努力在各处拓展教会,他也是最早的殉道者之一。多数文献记载他是在雅各殉道之后的八年,在弗吕家(小亚细亚)的赫利波利斯被用石头打死。在殉道之前,很多人因为他的传道信了主。   腓力显然克服了常成为他信心障碍的弱点,而与其他使徒一道见证了“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7-29) 的真理。(本章完)

十二凡人(第六章 腓力——计较小事的使徒) (11)

约翰·麦克阿瑟   接下来,主耶稣又申谕了自己的神性,“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他,并且已经看见他” (约14:7)。耶稣用的是确切肯定的语气表明他就是神,基督和圣父原为一。认识基督的,就认识了父,因为三位一体不同的位格都具有同样的神性。耶稣是神,见了耶稣就看见了神。他们既见了也认识了耶稣,也就已经认识了神。   这时,腓力出来说话了,“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也14:8)。“将父显给我们看”?腓力怎能在主的话音刚落,就立刻提出这样的问题呢?实在令人感到深深不解。你可能会想,到这时,腓力跟从主已经那么长时间,他对主应该有更好的认识才是。所有那些时间里,他都一直在聆听主的教导;在见证主所行数不清的神迹异能;看到过主亲自治愈身患各种顽疾的病者;耶稣赶鬼时他在那里;也与耶稣和其他门徒一起有过最亲密的团契;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朝夕相处。若真的认识耶稣,岂非也真正认识天父吗(约14:9)?既如此,他怎能说出“将父显给我们看”这样的话呢?他不在那里吗?   “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约14:9)腓力这两三年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呀?众人中如腓力这样的一个人,从一开始就怀着热切信仰之情的人,最后却提出这样一个请求,他的信心去了哪里了呢?   耶稣问他们:“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约14:10-11)。耶稣乃是在诉说他内在的神性。“我之于父,正如你们之于我;我是父的使徒,正如你们是我的使徒一样。我做事带着父的全部能力和公义。   “更进一步说,我与父原为一。我在父里面,父也在我里面。我与父有着同样的神性特质。”

十二凡人(第六章 腓力——计较小事的使徒) (10)

约翰·麦克阿瑟 一间大楼上   最后,我们要来看主和门徒们聚集在一间大楼一起用最后的晚餐的光景。我们要注意这是耶稣在地上事工的最后一晚;是钉十字架的前一夜;是耶稣正式训练这十二人结束的时间,尽管他们的信心可怜见地软弱。也就在这一晚,这些门徒在餐桌上为着谁为大争执不休,而不是把水倒在盆里,拿起手巾给耶稣洗脚,耶稣素来所教导他们的话语似乎都丢到了九霄云外,正如耶稣说他们的,“无知的人哪,……信得太迟钝了”(路24:25)。对于腓力而言,尤其是这样。在所有偶尔从门徒口中脱口而出的愚蠢、浮躁、令人心碎的无知言论中,没有什么比腓力在这间大楼上的话更令人失望的了。   那晚,耶稣的心情沉重,他知道摆在他前面要走的道上是什么。他知道他和门徒在一起的时间要到头了,虽然依人看来他们还是很不堪,他却要差遣圣灵来住在他们身上以得着能力。他与他们在地上同工的时间就要结束了。他差派他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太10:16)。因此,他要用有关圣灵的话安慰并鼓励他们,圣灵会来赐给他们能力。   他劝勉他们心里不要忧伤,应许他去是给他们预备地方(约14:1-2)。他还进一步应许他们他还要再回来接他们到他那里,他接着说,“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约14:4)。显然,经文里的“哪里”指的是天堂,而那条“路”,正是他所传福音的重点。   但是他们却听得太迟钝了,多马也许说出了他们所有人心里想要说的,“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约14:5)   耶稣告诉他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14:6)。现在,主话语的意思已经是再明白不过了。他要到天上的父那里去,而对于他们来说唯一的道路就是对基督的信心。当然,这是关于基督的排他性的关键圣经经文之一。他重点要表达的是若有人不信从他并认他为救主的话,就不能到天堂。他是那道路,且是唯一通往父那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