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麦克阿瑟 从主以一种非同寻常的方式选择十二使徒上,我们看到了主拣选的主权。在更大的门徒群体中,可能有数百人之多,他郑重挑选了十二个人,并委以使徒职分。 这不是一份职业,需要为此先递交申请表格或从义工中荐任。基督在更大的群体中凭借主权选择并授命与他们。 对这十二人,这无疑是重要时刻,因为在此之前,彼得,雅各,约翰,安德烈,拿但业,马太和其余几人都只属于众人中的一员,他们与这些人没有两样,一同学习,追随耶稣听他的教导,学习他的处事方式。他们并没有接受任何特别的职分,直到基督拣选了他们并亲授这十二人以使徒职分,他们才在众人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 为何是十二呢?为什么不是八,不是二十四呢?这个数字有着特别的含义。以色列有十二个支派。但是以色列背道了,耶稣时代的犹太教代表了旧约信仰的败坏。 以色列已经放弃了神圣的恩典,转而支持行为宗教。他们的宗教成了教条,充斥了虚伪,自以为义的虚妄,人为的规条,乖张的礼仪,成为异端邪说。他们以对亚伯拉罕血气肉体的膜拜,代替对亚伯拉罕所信之真神的敬拜。通过对于十二使徒的选立,耶稣建立起了新约的敬拜体系,从而摒弃了犹太人的宗教体制。这些使徒代表了属神的真以色列人的领袖群体。这些真以色列人就是真实“效法亚伯拉罕之信的”(罗4:16)。换句话说,这十二人是将来对于旧约中以色列十二支派审判定谳的依据。 耶稣自己也清楚地讲论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他对门徒说道:“我将国赐给你们,正如我父赐给我一样,叫你们在我国里,坐在我的席上吃喝,并且坐在宝座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路22:29-30)。 几乎每个以色列人都会立即明白十二这个数字的意义。 耶稣的弥赛亚主张对所有听过祂教导的人来说都是清楚的,他一直在讲述他国度的事。另一方面,以色列通国也一直在引颈期盼弥赛亚快快到来以建立他的国度。一些人以为施洗约翰就是那基督(翻出来就是弥赛亚),但施洗约翰却把基督指给他们看(约1:19-27)。他们也知道耶稣符合弥赛亚的一切指标(约10:41-42)。但耶稣居然不属于任何犹太人的政治领导集团,这使得他们很难接受(约10:24-25)。他们肯定明白耶稣关于弥赛亚的宣称,不过他们还是在观望。
十二凡人(第一章 神召凡人) (12)
约翰·麦克阿瑟 我们从约翰福音第6章可以看到这种情景。在这一章的开始,耶稣喂饱了五千前来听道的人(约6:10“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如果算上妇女和孩子应该有两倍之众),这是令人惊异的一天。已经有许多人跟门徒一样追随耶稣来到这个地方,另有一众人等闻讯加入。约翰这样写道,“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他”(2节),“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14节)。能将五饼二鱼变出那么多食物来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哪?他们中不乏一生都在为一日三餐耕耘、收获、放牧、饲养而辛苦劳力。这人居然凭举手之劳便有如此丰富的供应,这难免使他们突发奇想,这不就是我们世世代代盼望的弥赛亚临世了吗?约翰写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14节),耶稣却在行毕这些异能之后最终退离了,接着就出现了在海面行走这一幕。 第二天,人们在加利利海的另一边迦百农发现了他。显然他们都期待耶稣在此显异能给他们吃。耶稣洞悉他们的来意,就斥责他们追随的动机:“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26节)。见到他们还是继续求耶稣赐食时,耶稣就告诉他们:“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51节)。他们不明白这话,于是要求耶稣解释。耶稣就继续说道: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 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 耶稣这话着实不合众人包括一些门徒的心意,于是萌生“择善另从”的想法,“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66节)。 所以门徒就这样,来了又走了。众人也被吸引,充满幻想,幻想又破灭。约翰福音第6章所记载这样的场合下,耶稣就问他的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67节)?彼得就出来代表这十二人回答说:“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 神的圣者。’” 这些留下没有离去的人就是神以大能召聚到子这里来的(44节),也是耶稣特别吸引到自己身边的人。耶稣对他们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约15:16)。耶稣以其权柄拣选了他们,并且(除了加略人犹大,基督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会出卖自己)他在他们身上动工,也通过他们做圣工,并确保他们会坚守信仰,硕果累累,果实常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神对于工人的恩召圣律。
十二凡人(第一章 神召凡人) (11)
约翰·麦克阿瑟 另一个有趣的注释来自希腊语,尽管我们从英语译本中无法看到。 英文版说他“整夜继续向上帝祈祷(He “continued all night in prayer to God”;中文:整夜祷告神)”,但是希腊文本的表达则有“他整夜的时间都在神的祷告中”(He spent the all night in the prayer of God-据希腊文直译)。从字面上来说,耶稣的祷告就是神的祷告,因为耶稣祷告是在三位一体里面的交通。所以,无论何时耶稣祷告,就是神的祷告。因为三位一体不同位格间的交通中,耶稣的祷告完全体现了神的意念和旨意,因为他就是神。这里体现了耶稣的神性和人性的完美合一。耶稣人性之表现需要耶稣整夜祷告神,而耶稣的神性告诉我们这就是神的祷告。 不可遗忘的是,耶稣接下来要做的抉择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这要耶稣花费十到十二小时的时间祷告做预备。他在为什么事祷告呢?是在为选择什么样的人祷告吗?我不这样认为。他本是无所不知的神成为肉身,神的旨意未向他有丝毫隐匿。 毫无疑问,他正在为他即将任命的人祈祷,与天父交流他选择的绝对智慧,并且潜思如何在自己能力中为他们发轫。 彻夜的祷告结束,他就来到门徒们聚集的地方,去到他们身边(“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路6:13)。耶稣所召聚的人应不止这十二人,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里的门徒是广义的,意思是“学生,弟子”。应该有相当的人数,就是从这些人中,耶稣拣选了这十二人并委以使徒的职分。 在耶稣的时代,无论是希腊文化还是犹太文化,一位著名的拉比对学生有强烈吸引力是很常见的。他们的教学场所不一定在教室或讲堂, 大多数都是弟子们跟随导师四处周游,除了正规的课程还参与老师的日常活动。主也时常与他的门徒一起同工。他是一名巡回讲学的教师, 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他吸引了一路跟随听他的教导的人。我们回到第一节便可以得到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安息日,耶稣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在他教学的过程中,他们追随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边行走,边用手捏麦穗搓着吃。 我们不完全清楚耶稣到底有多少门徒。有一处经文曾说他差遣七十人,两个两个一队地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但是,他追随者的总人数一定远不止七十人。圣经描写众人跟随他,这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他的教导是人们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是那样清晰明了,带着权柄;他又有医病赶鬼,让死人复活的能力;他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他吸引众多的门徒来归向他并不令人惊异,反而有人拒绝他到会是令人诧异的。但是还是有人拒绝他,因为他的信息难以令人接受(约6:60)。
十二凡人(第一章 神召凡人) (10)
约翰·麦克阿瑟 教师 我们须记住,选择十二使徒的时机是在耶稣正面临受死这一现实,他正经历犹太人宗教领袖日益增长的敌视。他知道他在地上的使命很快在他的受死、复活和升天达到顶峰。从此时起,他事工的角色将要有很大改变。因此,当务之急是训练一些人可以在这一切发生时代替自己继续福音的事工。 怎样来遴选这些替代的人呢?首先,他离开众人与父神交通,“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路6:12)。 路加在其福音书的前五章清楚地刻画了耶稣的日常生活模式——祷告,“耶稣却退到旷野去祷告”(路5:16)。独自退去向父神祷告已成耶稣的生活习惯。当耶稣在加利利城乡各处传福音时,总会遇到来自众民的压力。于是,旷野或高山就成了耶稣独处祷告的所在。 我们不知道路5:16节所记载的是哪座山。在南加利利地区周围大大小小有很多山。这一座也许应该是离开迦百农可以步行抵达的山,在耶稣居住不远的地方。他去到那里“整夜祷告神”。 经常我们读到在一些主要事工之前,耶稣总要祷告(我们当记得就在他被卖的那一夜,他从耶路撒冷忙碌的事工中退到了一个园子独处祷告,犹大也知道他可以在那儿找到耶稣,因为根据路加福音22:39,耶稣习惯在那儿祷告)。这是耶稣真正的人性,此时的耶稣正处在变化无常的局势:犹太宗教集团中将置他于死地的敌意正在快速发酵。他只剩下不多的时间来训练那些他离世后能将他福音传向地极的门徒。从那些推拥他进山的众人中呼召这些人选成了关键,所以他独自一人去向父神祷告。他既已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他还要进一步“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现在,这时间已经到来。于是,作为道成肉身的人,他去到神那里寻求神的面,与父交通关于未来充任他职分的人选。 我们要注意到耶稣整夜祷告这件事。如果耶稣上山的时间是天黑以后大约七八点钟,他下山时间是在拂晓之后的六点,那他在山上祷告了约莫十个小时。英文叙述耶稣祷告整夜要用几个单字(中文两个,而希腊文就是一个词Dianuktereuo :https://www.biblestudytools.com/lexicons/greek/kjv/dianuktereuo.html译注)。这个词至关重要,他的意思是在同一目标下用了整夜的时间,所以是整夜不眠。这个词不能用来笼统表达一整个晚上之意,而是有一种彻夜劳作,整晚都在完成一项任务的感觉。这表明耶稣在黑暗中彻夜清醒清直到早晨,并且他始终在祈祷中保持着强烈的责任感。
十二凡人(第一章 神召凡人) (9)
约翰·麦克阿瑟 这也是主一贯的工作方式。林前1:20-21这样写道,“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神,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神的智慧了”。正因为如此,在基督拣选的十二个人中,没有聪慧睿智的哲学家,没有才华横溢的作家,没有才思敏捷的辩士,没有卓尔不群的教师,也没有能言善辩的演说家。他们成了伟大的属灵领袖,在圣灵能力的浇灌下成为卓越的布道家。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些人天生的演讲技巧、领导能力或学历。他们的影响力只来自于一个源头,且是唯一的源头,就是他们所传的神话语的能力。 在人的层面上,福音被认为是愚拙的信息,使徒们也被认为是不成熟的布道者,他们的口才也不入上流。他们要么是渔夫,或者是打工仔,都是无名之辈。一群苦力,一伙乌合之众,这就是当时的人对他们的评价(历史上真正的基督教会也是如此。这就是今天的福音派世界中的真实光景。世人所推崇的杰出的才俊、伟大的作家、伟大的演说家在哪里?大多数情况下,在教堂里找不到他们。)“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林前1:26)。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气的,在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林前1:27-29)。神所喜悦的器皿多藉藉无名,为的是没有人能在神面前自夸。换句话说,神拣选人是为了神自己得荣耀。他拣选软弱的工具,这样任何人都不会将能力归于作为工具的人,而是归于使用这些工具的神。神的这种作法自然不为那些孳孳求名利,只求一己之荣耀的人所接受。 除了加略人犹大之外,这些人都不是那样的人。 他们肯定像每个堕落的人类一样内心里常为自身骄傲和傲慢而挣扎。但他们生命中枯竭的激情却变成了基督的荣耀。但就是这种激情,受到了来自圣灵能力的浇灌——不是人的超常才能能力-这是他们能迸发出对世界强大冲击波的唯一正解。
十二凡人(第一章 神召凡人) (8)
约翰·麦克阿瑟 这十二人就像你我一样,神从不配也不合格的人中拣选他们,他们就像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雅各书5:17)。他们并非因为与众不同,才具超群,才升为至高,他们之成为荣耀的器皿端因陶匠的工作。 不少基督徒,当他们犯罪跌倒时,便缺少见证能力,也因此灰心丧气,会觉得自己一无所是,一无所能。没错,我们时常软弱,也会跌倒。也惟其如此,神才要使用这样的人,因为这正是他可以在我们身上开始做工的时机。 撒旦常力图诱使我们相信由于我们身上的弱点,所以我们对神或对神的教会毫无价值。但从基督对使徒的拣选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个道理,神可以选用毫无价值,不堪使用的人。神可以选用籍籍无名的人,而就是这些人甚至可以把世界搅得天翻地覆(徒17:6)。这并非由于他们超凡的能力,出众的智慧,有纵横捭阖的政治权谋或某种特殊的社会地位,他们之能让地球天翻地覆,完全是因为神在他们里面动工的结果。 神选择这些谦卑、庸碌,浅薄、软弱的人,这些人不会看重一己的资历能力去翻转地球,而会认识到不是人,而是神的智慧和能力在他里头。(我们要提醒今天的一些传道人,他们成功并非由于个人的能力或魅力,能力在神的话语里,在我们所传扬的道里面。)如果离开了那位道成了肉身的主耶稣基督,神的地上事工就不能成就。而主在地上做工的历史就是主拣选使用那些不配的人,并把他们陶冶成神所合用器皿的故事,十二使徒也概莫能外。 当然,使徒们在救赎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当然值得被视为信心的伟人。启示录描述了他们的名字将如何装饰圣城新耶路撒冷城墙的十二根基(启21:14)。因此,他们在天堂自有特别的奖赏。但是,这丝毫也不会抹杀他们和你我一样平凡的事实。我们要记念他们,但不是通过大教堂富丽豪华,色彩绚丽的玻璃画像,而是我们从圣经领受的他们脚踏实地的做工方式。 我们需要将他们从超凡脱俗的画框里还原出来,了解他们真实的为人。他们实实在在是真实的人,而不是摆设在宗教名人祠中的巨像。 我们无意贬低他们职分的重要性,主的遴选事实上已使他们成为以色列人真正的属灵领袖,由于主拣选了这十二凡人,就将以色列宗教精英们撇在了一边。使徒们成为神新约的传播者,他们是第一批接受基督恩惠福音的人。他们代表属神的真以色列人——真心悔改并真诚信靠神的以色列人。他们也成为教会的根基,而“基督耶稣自己为房角石”(弗2:20)。恢复这些人的平凡本相,并不会使真理遭到削弱,反而更具说服力。
十二凡人(第一章 神召凡人) (7)
约翰·麦克阿瑟 他们有哪些地方满足使徒的要求?显然,不是因为他们品格优良,才具过人。他们是加利利人,他们不属精英阶层。加利利人格格不入于上流,村俗粗鄙,缺少修养。他们籍籍无名列诸高雅,反而汲汲营营于市井。而他们之被拣选正是因为与当时的以色列人相比,他们的“无德无能”。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在道德和属灵的层面他们还是符合作为教会领袖的基本条件的。事实上,教会对于其领袖人物有着很高的标准。例如,要成为教会的长老或牧师,必须要满足提摩太前书3:2-7节的要求: 作监督的,必须无可指责,只作一个妇人的丈夫,有节制,自守、端正,乐意接待远人,善于教导;不因酒滋事,不打人,只要温和,不争竞、不贪财;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儿女凡事端庄、顺服(注:或作“端端庄庄地使儿女顺服”)。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会呢? 初入教的不可作监督,恐怕他自高自大,就落在魔鬼所受的刑罚里。监督也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恐怕被人毁谤,落在魔鬼的网罗里。 提摩太前书 3:2-7 提多书1:6-9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希伯来书13:7同样要求教会领袖应当在道德属灵方面成为会众的榜样,因为他们的行为应当与所蒙的恩相称,活出神要他们活出的样式,而使大家能够跟随他们的脚步。这是极高的标准。 顺便说一句,对于普通会众来说,并非可以降低标准,领导者更应是其他所有人的榜样。 普通教会成员没有“较低”的标准。事实上,马太福音5:48节是对所有信徒说的,“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坦率说来,没有人完全达到这个标准。从人性方面而言,没有人能够达到神所定的“完全”的标准。没有一个人配进神的国,也没有一个人有资格事奉神。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神的荣耀(罗3:23)。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3:10)。作为成熟的基督徒的保罗说,“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罗7:18)。而在提前1:15,他称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 因此,没有一个完全合格的人。神必要先拯救这些罪人,然后使他们成圣,再进一步将他们由不合格的器皿陶冶成为能为他所使用的陶器。
十二凡人(第一章 神召凡人) (6)
约翰·麦克阿瑟 他们全面反对耶稣基督,对耶稣传的福音信息充满敌意,他们鄙视恩典的教义,拒绝他要他们悔改的命令,不接受他所提供的宽恕,并否定他所持的信仰。尽管他们目睹了耶稣赶鬼,用从神那里来的大能医治病人,使死人复活,但他们仍然拒绝耶稣的弥赛亚身份。他们不能接受神以肉身形式来到世上的事实。他们仇恨他,也厌弃他的信息。耶稣威胁到了他们所掌握的权力,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 因此,当耶稣开始拣选他的继任人选时,自然将那些犹太宗教体制内的人摈弃,转而定睛在自己卑微的门徒身上,并最终从平凡普通的草芥平民中拣选了十二个凡人。 凡夫俗子 你如果去参观过欧洲的一些颇负盛名的大教堂时,一定会看到那些彩色玻璃上装潢富丽的超过真人大小的圣徒像,他们代表着圣徒们熠熠生辉的圣品。但事实上他们都不过是凡夫俗子。 遗憾的是,他们经常被制作成宏伟的大理石雕像放在基座上,或者像某种罗马神祗一样被粉饰在画作中,而平凡的人性却遭剔除。他们其实只是十二个普通的人,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都只是彻头彻尾的平凡人,对他们我们不应作任何雕饰。 我刚读完威廉廷代尔(William Tyndale)的自传,他是英语圣经翻译的先驱。他认为普通人不能阅读自己母语圣经,而只能读拉丁文圣经是错误的。但在那个时代,教会领袖们不愿让人读母语版的圣经,就像耶稣时代的法利赛人,原因是害怕失去他们圣品地位。但是廷代尔不惧他们的反对,将新约圣经译成英文并付梓成书。然而,他的努力却要面对放逐、贫穷和逼迫。最终在1536年他惨遭勒毙,尸首也被绑在火刑柱上焚烧。促使廷代尔将圣经翻译成英文的其中主要一件事是他发现当时的英国神职人员对于十二个使徒的背景竟然了无所知。今天的教会领袖和一般的基督徒可能不了解当初在将圣经形成典籍时,宗教权威当局对于这十二使徒作了过分的粉饰,剔除了他们的人性,使他们看上去个个头顶光环,使人觉得高不可攀。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耶稣基督拣选他们并非因为他们有着超级能力和圣全的属灵品性。他们所以被选中,恰恰因为他们是凡夫俗子。
十二凡人(第一章 神召凡人) (5)
约翰·麦克阿瑟 如果了解犹太宗教领袖对耶稣的嫉恨,并将除灭他作为他们优先考虑的事,而耶稣这边也急需挑选继任他传福音,拯救以色列人,并建立教会事工的人手,那现在就是最佳的时机。时机很关键,因为对耶稣来说时间已经不多(大多数人估计约只有十八个月,他在地上的事工就得终止)。选立使徒,斯其时也。耶稣对他们的密集训练也要立刻开始,而且几个月之内就要完成。 此时耶稣也将他事工的重点从众人转为小部分人。正是他将遭对手迫害至死这一迫在眉睫的现实成为转折点。 另一件突出的事实是,当耶稣在拣选十二凡人作为他的正式接任人,以继续他的权柄传播福音信息时,他没有拣选一个拉比,没有拣选文士,没有拣选法利赛人,没有拣选撒都该人,没有拣选祭司,他拣选的人中没有一个是在当时的宗教体制内的。这十二凡人的蒙召就是对于宗教化的犹太教的审判,是对于腐败的宗教集团的个人和组织的否定。这也就是主为什么没有挑选一位正统宗教领袖的原因。相反,他只拣选那些没有受过任何训练的神学素人——渔夫、税吏以及其他一些普通人。 耶稣一直在与那些自命非凡的以色列宗教精英们作斗争。他们指责他,仇视他,拒绝他和他的信息。约翰福音用这样的方式写道:“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1:11)。这些犹太人的宗教领袖成了所有要逼迫耶稣之人的核心。 此事发生一年半前的一个逾越节,那是犹太人一年一度上耶路撒冷献祭朝圣的时候,耶稣在圣殿拿绳子做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殿去,倒出兑换银钱之人的银钱,推翻他们的桌子(约2:13-16),以此挑战以色列人腐败的宗教体制。他揭开了犹太人宗教集团的盗窃和假冒为善的伪装,谴责他们属灵的败坏,揭露他们虚伪的面目。他公开指出他们的贪婪,罔顾律法,欺压百姓,厉声指责他们的罪,他就是这样开始在他地面的服事,全面抨击这个犹太宗教体制。 现在,许多个月后,在他远离耶路撒冷的加利利事工达到高峰的时候,事工起初犹太人对耶稣的怨恨现在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从犹太宗教领袖言语行为中已经可以嗅到丝丝血腥味,他们正一起策划谋杀耶稣的阴谋。
十二凡人(第一章 神召凡人) (4)
约翰·麦克阿瑟 蒙召时机 时机很重要,路加在写他们蒙召时特别注意到这一点。“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路6:12)。这里路加并非在讲字面意义上的时间,也不是具体的某年某月某日,在英文圣经(The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新美国标准版本圣经)版本中,这段直译如下:“就在这事发生之时”。所以这里的时间是指一段时间,或是耶稣事奉的某个阶段。当反对耶稣的声音达到顶峰时,正是他事奉的间歇。 路加福音6:12中的“那时”,按着上下文,指的就是发生从文士和法利赛人而来的反对之时。路5:17是路加第一次提到法利赛人,21节则第一次提到文士(17节中也有提到“教法师在旁边坐着”)。 所以从路加福音5:17节开始路加第一次写到耶稣的主要对手,到五、六两章经文反复描述了耶稣和犹太宗教领袖间不断升级的对抗。耶稣医治了瘫子并赦免了他的罪,犹太人反对他(路5:17-26);耶稣与许多税吏和罪人一同坐席吃喝,他们反对他(路5:27-39);耶稣与门徒一起在安息日掐了麦穗,用手搓着吃,他们也反对他(路6:6-11)。路加把这些事一桩又一桩记载下来,重点就是要曝光犹太宗教领袖对抗耶稣基督的事工。 这种对抗在路加福音6:11到达顶峰。那些文士和法利赛人“就满心大怒,彼此商议怎样处治耶稣”。马太和马可更是具体记载了法利赛人要“除灭耶稣”(太12:14;可3:6)。马可进一步记叙法利赛人甚至“同希律一党的人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希律一党的人是力挺希律王的政治集团,通常他们并不和法利赛人结盟,如今在反对耶稣一事上形成了一条统一阵线,合谋怎样除灭耶稣。 就在这一时间点上,路加插叙了耶稣拣选这十二人并且任命他们为使徒。“那时”——即对耶稣的敌意上升到必欲除之而后快地步的时候,犹太人的宗教精英开始策划。耶稣感受到他的受死或已临近,大约不会超过两年,他将受苦并承受十架之刑罚,也会从死里复活,四十天后将升到天上与父在一起。这样,他就需将地上的事工托付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