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凡人(第二章 彼得——快嘴使徒) (15)

约翰·麦克阿瑟   使徒彼得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中学到了很多功课。例如,他有历经过巨大成功喜悦之后接踵而来惨败的羞辱。就在耶稣赞扬他的伟大信仰告白——太16:16(“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 )之后不久,圣经接着记载下了他的痛苦经历。一会儿耶稣祝福他,将天国的钥匙应许给他(太16:17-18);而在接下来的经文中,耶稣又斥责为撒但,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太 16:23),意思是,“不要阻擋我施行拯救之路!”   这一事件发生在紧随着他伟大的信仰告白之后。当时耶稣宣布他要“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听了这话,“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太16:22)。彼得得知此事后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只是从人的视点去想,而不了解神的救赎计划。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劝说基督放弃他来地上要作的最伟大的事情。彼得就像往常一样,他本应继续听耶稣的话语,他却脱口说出了他心里所想的。结果,耶稣就用最严厉的话语斥责彼得:“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太16:23)。   彼得才经历神将真理向他启示,并指示他说出来。因此他说的“不是属血肉的指示”的,而是“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16:17)。耶稣并且把天国的钥匙给他,意思是他的生命和信息将是众人得救赎并进入神的国度的钥匙(太16:19)。   现在,彼得又经历了主严严的责备,因为他不自觉地替撒但说话。可见他的嘴可以被撒但的话语充满,也可以被主的话语充满。如果彼得看重人的意思过于神的意思,或者他没有顺服在神的旨意下,就可能成为仇敌的工具。

十二凡人(第二章 彼得——快嘴使徒) (14)

约翰·麦克阿瑟 领袖的生活经验   主是如何从如此质地粗糙的织物上选取块材,并将他裁剪造就成领袖? 一方面,基督确保彼得拥有那种生活经历,使他能成为所期望于他的那种领袖。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领导者是培养出来的,而非浑然天成。   经历是一位严格的教师,就彼得而言,他起起落落的经历极富戏剧性,而且常常伴随痛苦。他的人生道路诸多曲折,主带领着他度过的三年充满各样试炼和困难,这给了他作为一个真正的领袖人物必须具备的宝贵人生经历。   耶稣为什么这样做? 他是不是因为折磨彼得而感到高兴? 一点也不。 经历——即使是困难的经历——都是将彼得塑造成他需要成为的人所必需的。   最近,我读到一项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涉及美国所有在校枪击事件中卷入案情的年轻人。 事实证明,射手几乎都是年轻人,他们的共同点是为了控制他们的行为问题,都服用了利他林或其他抗抑郁的处方药。为了抑制不良情绪和行为,他们采用服药的方式代替了严格的自我纪律约束。儿童心理医生也以开处方药的方式来取代孩子行为的训练和他们自我控制的教导,这样,只是让孩子的悖逆行为暂时抑制,却没有从根本上面对并解决问题。那些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被人为地避开了他们反叛的后果,从而错过了可能以不同方式塑造他们性格的生活经历。

十二凡人(第二章 彼得——快嘴使徒) (13)

约翰·麦克阿瑟   对于这个事件,人们常常批评彼得信心不够,我们实则应该为他有信心行走在水面上而称赞他。当我们鄙视他,认为他软弱以致几乎要葬身海底时,应该记得他开始下沉时是在什么地方。   同样,虽然彼得三次不认主,但我们要思想这样一件事:只有他和另一门徒(或许是他一生的挚友约翰)跟着耶稣进了大祭司的宅院里看看他们会把耶稣怎样(约18:15)。在大祭司院子里,彼得也是唯一离耶稣最近的,以至于鸡叫之时,主转过身来看彼得,彼得能看得那样真切。在其他门徒离弃基督并为自己的生命恐惧而逃之夭夭后很久,彼得几乎独自一人冒着被诱捕的危险跟着主,虽然他有恐惧和软弱,但他不能完全放弃基督。 这是真正领导者的标志。当其他人都逃逸,他却尽可能地靠近主。他不是只从远距离指挥部队的那一类领导(注:所谓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而是身先士卒的那种领袖,因此他能够切身感受到行动的态势。   这就是造就成彼得的原始材料: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愿意采取主动的意愿,以及个人参与的热情。现在就看主怎样训练和塑造他了,因为说实在的,这样一块材料,如果不服在主的权柄之下,可能会非常危险。

十二凡人(第二章 彼得——快嘴使徒) (12)

约翰·麦克阿瑟   这些只是造就领袖人物的基本素质,彼得还需要训练,雕琢和塑造。但要完成基督交给他的任务,他需要有勇气,有勇气五旬节时在耶路撒冷站起来,面对参与钉弥赛亚上十字架的同一批人宣讲福音,而彼得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勇于举事的可造之才。   还有第三种可以造就成为真正领袖人物的素质:参与。真正的领袖人物还积极行动。他们不会坐在幕后告诉其他人该做什么,他们自己却过着远离冲突的舒适生活。真正的领导者一定是在行色匆匆,风尘仆仆中度过一生。这是人们追随他的真正原因,人们不会去追随一位游离于他们的人。真正的领袖要有胆有识,身先士卒,投身战斗。   一天夜里四更天,耶稣前往门徒那里去,加利利海上因风不顺,船被浪摇撼,耶稣在海面上行走。是哪一位门徒从船上下来?又是彼得。他一定这样想,是主,我在这儿,我应当起身过去。而其他门徒却面面相觑,惊慌失措,以为看见鬼怪了(太14:26)。彼得却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耶稣回答道,“你来吧”(太14:27-28)-其他人还没有回过神过来,彼得已经从船上下来,在水面上走,到耶稣那里去了。门徒们还坐在船上,确定他们会不会被风浪卷走。彼得却没有丝毫犹豫下了船。这就是参与——置身其中。只有当彼得下了船,行走了几步,才想到危险,于是开始下沉。

十二凡人(第二章 彼得——快嘴使徒) (11)

约翰·麦克阿瑟   另一种必须具备的特质是行动力。一个渴望作领袖的人必须有雄心,动力和活力。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能够掌控局面。他能够策划和发起某个计划。我们注意到,彼得不仅是爱提问题的人,也几乎总是第一个回答主提出问题的人。他经常冲向连天使都不敢踏足的地方。   一个著名的实例是当主问,“人说我人子是谁?”(太16:13)在谈到耶稣是谁时,周围的人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太16:14)。就在这时彼得大胆地出来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太16:16)。其他门徒还在心里在盘算着这样回答,就像小学生那样生怕说错,彼得却大胆说了出来。这是一位领袖必须具备特质。有时他就必须果断采取后退,停止,撤退的步骤,即使遭遇申斥, 但他总是乐于抓住机会,这一事实标志着他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   在客西玛尼园,从安东尼亚要塞来的罗马兵丁要抓耶稣,三本福音书都记载“有许多人带着刀棒”(太26:47;可14:43;路22:47)。一个典型的罗马队列由六百名士兵组成,所以当晚在花园内外很可能有数百名准备好战斗的罗马军队。彼得却毫不犹豫地抽出刀来朝着大祭司的仆人玛勒古的头上砍去,(大祭司和他的扈从想必走在头里,因为是他带着逮捕令来执行的)。彼得一定是想要砍掉那人的头,但因为他只是个渔夫,刀法不精,因此只削去他的耳朵。而耶稣“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路22:51)。接着,耶稣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凡动刀的,必死在刀下”(太26:52)。(因此,他确认了一项神圣的法律——死刑的公平性。)   想象一下这一事件, 那里有一整支罗马士兵——也许有数百人。 彼得想要做什么? 把他们都一砍头? 有时,由于彼得热衷于采取主动,却明显误判了大局形势。

十二凡人(第二章 彼得——快嘴使徒) (10)

约翰·麦克阿瑟 领袖的天生特质   这是一个老旧的命题,领袖是天生的还是被造就的。在彼得身上我们看到他既有内在天赋,也需要加以雕琢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领袖。   如果把领袖比作一块织物,那彼得一开始就像是神赐的一块面料,是性能卓越的原材料,当然是他还在母腹中,神按照自己的方式创造的(诗篇139:13-16)。   西门彼得的天性中有一些相当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对他的领导能力至关重要。这些特征不是通过训练就能培养出来的, 而是与生俱来的。   首先是好奇心。当你想要发现一位领袖人物时,你会去找一个能提问题的人。一个不善于提出问题的人,不适合做领袖。好奇心对于领袖人物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人们是否对不了解的事物保持无知、对未经分析的事物感到自满以及对尚未解决的问题感到舒适。没有这种好奇心的人不适合当领袖,领袖人物须有近乎贪婪的好奇心,他们必须如饥似渴地寻找答案。知识就是力量,谁掌握了资讯,谁就有领导资格。要想找到合适的领导,就必须发现能提出正确的问题并且积极寻找答案的人。   这种好奇通常表现在童年时代。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孩子,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使他们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疲于应对。(我们也会回想起我们曾经也是那样)。这是领导质素的一部分,最好的问题解决者是那些热切想要去了解和弄明白的人。   福音书中,彼得提出的问题比其他使徒加起来都要多,当对主耶稣所说的话语,大家不甚明了的时候,总是他要求主解释(太15:15;路12:41)。是彼得问主当饶恕几次(太18:21);是彼得问主耶稣若撇下一切跟随他,将来要得什么(太19:27);是彼得问主耶稣无花果树枯干的事(可11:24);是彼得向复活的主提出问题(约21:20-22)。他总是想要知道更多的事,也想对主的话明白得更透澈一些。这种追根究底的态度是一个领袖人物最基本的素质。

十二凡人(第二章 彼得——快嘴使徒) (9)

约翰·麦克阿瑟   如我们所知,彼得是十二使徒中的领袖,不仅因为他的名字居十二人之榜首,  还因为马太福音10:2有这样的描述:“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经文中的“头一个”对应的希腊文单词protos,不是序数词,而是有“头领”,团队领袖的意思。稍后,彼得的领袖地位就因着他是使徒们代言人而得到了证明。他事事处前,事事带头。他有着一种天生领袖的气质,主也善加利用他的这一特点。   总之,主把他放在领袖的位置。彼得按着神的旨意被塑造被装备为使徒的领袖,主耶稣也对他进行了特别的训练。所以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神是造就领袖人物的。   福音书中,彼得名字出现次数仅次于主耶稣,所记载彼得的话语超过其他门徒,主耶稣谈话最多的也是彼得。主对彼得的责备,彼得对主的冒犯(太16:22)也都超过其他门徒。没有人比彼得更斩钉截铁地承认基督或更明确地承认主的身份; 然而,也没有任何其他门徒像彼得那样公然地口头否认基督。没有人像彼得那样得到主的祝福和肯定,也没有人像彼得那样被主斥为撒但。主对彼得责备的严厉程度也超过对其他人。   所有这些都是主要将其培养成为主所期望的领袖人物。在使徒行传前十二章关于教会诞生的记叙中,我们看到神把一个性格矛盾、动摇、冲动、不顺从的普通人塑造成一个磐石般的领袖——使徒中最伟大的传道人。   我们要从彼得的一生来看塑造一个真正领袖的三个关键因素:合适的原始材料,合宜的生活经历和合格的性格特质。

十二凡人(第二章 彼得——快嘴使徒) (8)

约翰·麦克阿瑟 “跟从我,我要使你得人如得鱼”   西门彼得的职业是渔夫,他和兄弟安德烈世代在迦百农一带的加利利湖捕鱼为生。耶稣时代的渔夫捕捞三种鱼。一种是在约翰福音6:9节提到的“小鱼”,五条这样的小鱼加两个饼使五千人吃饱。这种鱼在当地称为“沙丁鱼”。沙丁鱼和一种扁形面包是该地区的主食。另一种鱼,被称为触须(因为嘴角有肉质的薄膜)是鲤鱼的一种,因此多刺,它们的个头可以很大,重达十五磅。(这种触须可能就是马太17:27所记录的主吩咐彼得去钓鱼,口内含一块钱的那种鱼)。第三种鱼是musht,这是一种长着梳子形状的背鳍,在浅滩觅食的鱼。Musht尺寸在六英寸到一英尺半,现在在加利利海边旅游还是可以吃到这种鱼,不过当地称为“圣彼得鱼”(注:似为非洲鲫鱼)。   西门,安德烈哥俩常在夜间撒网打这种鱼,他们最早住在湖北岸的一座小村子名叫伯赛大(约1:44),但后来搬到附近大一点的小镇迦百农(可1:21,29)。   耶稣的时代,迦百农是加利利海北边一座主要市镇,耶稣在那里居住过几个月并将那里作为事工基地。但在马太福音11:21-24,主责备过迦百农和伯赛大,这些城市今天被毁了。迦百农的会堂毁后的残垣断壁还依稀可见,附近(仅一俩街角之遥),考古学家找到古代教堂的遗址可以回溯到主后三世纪,据称是建立在彼得故居之上,有一条小路直通湖边。   从路加福音4:38我们知道西门彼得有妻子,因为路加记载了耶稣治愈了他岳母的热病。在林前9:5节使徒保罗也说过,“娶信主的姊妹为妻,带着一同往来”,像矶法一样。这似乎告诉我们要么他们没有孩子,要么在彼得带着妻子一同往来时,孩子已长大成人了。不过,经文并没有交代他们有没有子女,我们只知道彼得结婚的事实,这是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彼得的家庭生活。

十二凡人(第二章 彼得——快嘴使徒) (7)

约翰·麦克阿瑟   耶稣复活后,叮咛使徒们在加利利等候他,他要向他们显现(太28:7)。彼得似乎等得有点不耐烦了,于是重操旧业,去打鱼了(约21:3)。其他门徒则一如往常跟着彼得也上了船,一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   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为他们预备早餐。这早餐会似乎是为着复兴彼得特别预备的(彼得在主被卖的那一夜,曾经三次不认主跌倒,尤其在主事先警告过的情况下仍然发生,此时的心情一定沮丧)。主三次称呼西门,“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约27:15-17)彼得则三次确定对耶稣的爱。   这是耶稣最后喊彼得为西门。几周以后,五旬节彼得和其他使徒被圣灵充满,这时彼得,这块主铸就的石头站立了起来,向众人传讲主的信息。   彼得像大多数基督徒一样,既有属血气的一面,也有属灵的一面。有时属血气的老我跑了出来,有时又是属灵的我在行事。有时罪性占上风,有时则是凭公义行主要我们行的事。这就是那个摇摆不定的人,有时是西门,有时是彼得。

十二凡人(第二章 彼得——快嘴使徒) (6)

约翰·麦克阿瑟   另一类称呼西门时,按上下文意思与之相关联的是当他故态复萌,或犯罪时或凭血气行事说话时。无论何时只要他的老我一出来,耶稣和福音书的作者就称他为西门。例如路加在5:5中这样写道:“西门说:‘夫子,我们整夜劳力,并没有打着什么。但依从你的话,我就下网。’”这是渔夫彼得的话语,口气充满无奈与不情愿。 但当他的眼睛被打开,他一面认清自己的罪,也看到了耶稣的身份——主。路加便转而用他的新名字。第八节经文说,“西门彼得看见,就俯伏在耶稣膝前,说:‘主啊,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   我们看到到彼得面临一生最大失败时,耶稣称呼彼得为西门,路加福音22:31记载,“主又说:‘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后来在客西玛尼园,彼得本来应当与主一起儆醒祷告,却与其他门徒一起睡着了。耶稣对彼得说,“西门,你睡觉吗?不能警醒片时吗? 总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你们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软弱了”(可14:37-38)。所以,当需要对彼得责备或提醒时,耶稣对他的称呼就变成了西门。每当耶稣用西门称呼彼得时,对彼得来说,一定会引起他的警觉或反思。他也许会说,主啊,叫我彼得吧!主也可能会这样回答,“如果你行得像彼得(石头),我就一定称你为彼得(石头)的!”   从约翰福音来看,约翰显然非常了解彼得。他们既是老朋友,又是一起打鱼的伙伴与邻居。有意思的是,在约翰福音中,约翰有15次称呼他为西门彼得,似乎约翰常常确定不了此时应该使用哪个名字,因为他同时看到的是彼得的两个面。所以他就把彼得的两个名字都放在一起。事实上,西门彼得也是彼得自己对自己的称呼,如在彼得后书中那样,“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门彼得”(彼后1:1)。实际上他把耶稣给他取的别名作为他的姓了(徒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