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受膏者说,我要传圣旨:耶和华曾对我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你求我,我就将列国赐你为基业,将地极赐你为田产。你必用铁杖打破他们,你必将他们如同窑匠的瓦器摔碎。’” 诗篇2:7-9 受膏君王 神的爱子 在犹太传统中,诗篇 2:6 是在上帝、列国和受膏君王 (mashiach) 之间的对话和责备的背景下理解的。具体来说,第 6 节提到神在锡安立大卫为王。大卫的后裔,包括所罗门,也作为国王统治。因此诗篇2被认为是大卫作为以色列王的确认,也是加冕。 但若从圣经全面来看,这位被立在圣山锡安的君王,乃是指将要来的神子耶稣。 首先,根据创世记3:13-15节,神对蛇说:“我要使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他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大卫终期一生并没有这个经历;而且也不能看成是那位特别的“女人”的后裔,因为那位特别的女人,将会“ 童女怀孕生子,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以赛亚书7:14);他也没有如诗篇22:15-18被钉十字架的经历。另外,旧约经文中也有预言耶稣基督被顶死在十字架上,被埋葬后,将会从死里复活的预言,如但以理说12:2所说的那样,耶稣和保罗在新约中也肯定了这一点(约翰福音 5:29;使徒行传 24:15)。凡此种种,都说明诗篇第二篇是预言主的受膏者——弥赛亚,(“弥赛亚”翻出来就是“基督”,约翰福音1:41)。 诗篇2:7-9是神对整个世界的宣告:“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当耶稣按照神的救赎计划,出现在人类历史里的时候,也有多位见证人听见并作见证。如马太福音3:17;马可福音1:11和9:7,路加福音9:35。 所以,诗篇第二篇所说到的那位主的受膏者,被立在神的圣山锡安的君王,就是耶稣基督,就是弥赛亚,他是神的儿子,他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经过他,就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神下旨意 立君锡安 (诗篇2默想四)
经文 “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 诗2:6 神下旨意 立君锡安 上帝嘲笑了这些愚蠢的行为后,便基于对他们邪恶计划的蔑视,在烈怒中责备他们。他讲述了他的儿子被任命为锡安之王的事,并预言了他的胜利。 从5节到6节的经文结构,应该理解为,神所说的话将使列邦的君王,臣宰和万民将会造成惊吓的作用。“惊吓”一词( בָּהַל bahal ),是一个动词,有惊惶 , 急躁 , 惊吓 的意思,在用法上可以用作相当于英语使役动词,所以,主在讲这番话的时候带着烈怒,主的话对于他们有一种震慑作用,使他们感到惊吓。 主为何会在烈怒中说这番话?在士师时代,因为以色列人不遵从神的律例诫命典章,偏行己路,神就藉着外邦的手管教他们,叫他们悔改。他们非但不究察己过,反而错误认为是以色列人没有王,所以要撒母耳向神求立一位王。神就暂且许了他们,让撒母耳膏立了扫罗为以色列第一位王。至于外邦的君王,不管他们是怎样取得王的位置,都出于神(“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罗马书13:1)。而历世历代以来,这些君王两桶他们的臣宰,都一齐起来,“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神的烈怒代表他公义的审判。以西结书22:20-21说,“我也要发怒气和忿怒,将你们聚集放在城中熔化你们我必聚集你们,把我烈怒的火吹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在其中熔化。”罗马书2:5也说,“你竟放任你剛硬不悔改的心,為自己累積憤怒!在憤怒的日子,神公義的審判要顯示出來”(和合本2010版)。所以当神说,“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的时候,意味着神要立一位君(受膏者),来对这个叛逆的世界实行公义的审判。 当然,在审判的日子到来之前,神还要“任凭”他们敌挡这位受膏者(也是敌挡神的旨意),也要对神所拣选的他的子民施以救赎的恩典,而这恩典也是由这位受膏者凭将自己献上完成的。所以神立君在锡安圣山上是公义与爱共济,审判与救赎并施。
神在高天 怒责世人 (诗篇2 默想三)
经文 “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那时,他要在怒中责备他们,” 诗篇2:4-5 神在高天 怒责世人 虽然世上的罪人和享受罪中之乐的人,包括世上的君王,臣宰和小民,天然与神为敌,但我们在主里的人,绝对不可灰心,因为神的国度永远安定。世人共计神,攻击基督,却正如主耶稣说的是“用脚踢刺”(徒26:14),注定要失败。 诗篇第二篇用两节经文写坐在高天之上的神和他的受膏者的愤怒和嗤笑(诗2:4-5)。全部圣经记载了神的三次嗤笑。第一次是诗篇第二篇第4节,“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第二次是在诗篇37:13节,“主要笑他、因见他受罚的日子将要来到。”第三次是诗篇59:8:“但你耶和华必笑话他们,你要嗤笑万邦。”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这个弯曲悖谬世代的神的儿女,有时看到作恶的人,邪恶势力暂时得势,处处逼迫爱神的人,还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心中常感不平。但若读了这些经文,便知道这些与神对抗的君王,臣宰和万民,其实不过如小丑跳梁,徒惹嗤笑而已,他们任何时候的作为,在茫茫历史中只是瞬间一刹,而自有永有的主是阿尔法,是奥米伽,掌权到永远。 主在发笑,嗤笑的同时,还要在“怒”中责备,在“烈怒”中惊吓他们。希伯来文中的“怒”一词(אַף ’aph )是一个名词,可以解释为怒或烈怒,也可用以表示“鼻子”或“脸”。形容当人的某种情绪激烈到一个地步,脸(或鼻子)都变形了,(比较中文,“鼻子都气歪了”)。 天上的神看见人敌挡他和他的受膏者,便怒气发作。民数记32章记载了神的一次怒气发作:“耶和华的怒气向以色列人发作、使他们在旷野飘流四十年”(民32:13)。神也要在“怒中责备”世上的君王,臣宰和万民,更要在怒中宣告他的旨意,这是真正的“圣旨”——神圣之旨。
世上君王 敌挡神子 (诗篇2 默想二)
经文 “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说:‘我们要挣开他们的捆绑,脱去他们的绳索。’” 诗篇2:2-3 世上君王 敌挡神子 人心总是抗拒神,即使神的选民也是这样。士师记21:25记载,“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其实以色列一直都有王,耶和华神就是他们的王(撒母耳记12:12)。因为他们不依靠神,不遵守神的律例、诫命、典章,偏行己路,因此神藉着外邦人的手管教他们。他们不思己过,幡然悔悟,反而“定要一个王治理我们”(撒上12:12)。所以撒母耳警告以色列人说,“你们求立王的事,是在耶和华面前犯大罪了”(撒上12:17)。尽管如此,神还是通过撒母耳先立了扫罗为王,后又膏立了大卫为王。从扫罗以下,总计有39位君王(包括南国犹大和北国以色列),其中好王有8位,坏王31位。 旧约时代以色列人的列王是如此,那时的外邦君王也没有两样(如果不是更坏的话)。两约间的四百多年中,各国君王和臣宰光景大体也是一样。所以新约时代一开始的时候,基督教会的会友们祷告感谢彼得,约翰被从公会释放回来时,引用诗篇第二篇的话赞美神,“同心合意地高声向 神说:‘主啊,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你曾藉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注:或作“基督”)’ ’”(使徒行传4:24-26)。 到了神的受膏者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这个世界,“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翰福音1:11),一任任的君王(希律王、罗马帝国皇帝)与臣宰商议,逼迫他和他的子民。 从那时到今时,又两千多年过去了,各国历史不断演义着诗篇2:2-3所说的,“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一同商议,要敌挡耶和华并他的受膏者,说:‘我们要挣开他们的捆绑,脱去他们的绳索。’”
外邦争闹 万民谋算 (诗篇2 默想一)
经文 “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 诗篇2:1 外邦争闹 万民谋算 同诗篇1一样,诗篇2也是一篇弥赛亚诗篇(Messianic Psalm)。弥赛亚诗篇带领神的儿女们经历救主从苦难的深渊登上荣耀的顶峰,进入牧者预备的水草丰盛的青草地上。 圣经学者威尔逊(T Ernest Wilson)注意到,“第一首诗篇以真福(Beatituty)开始,第二篇以真福结束(‘Blessed the man who… ’Ps. 1:1; ‘Blessed are all who take refuge in him.’)。它们共同构成了对弥赛亚诗篇的精彩介绍。首先,我们看到基督道德上的荣耀(‘不从…不站…不坐…’);第二,他的职分上的荣耀(‘将列国赐你为基业’,诗2:8)”。 如果说诗篇第一篇是以受膏者弥赛亚有真福(属天的福分),赐真福为首句,诗篇第二篇则以世上万民和君王的争闹敌挡,虚妄谋算作开篇。纵观人类历史,从伊甸园谋乱开始直到今天,人所作的都是逆天行事,这也是“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传道书1:9)。 “外邦为什么争闹?”外邦的争闹,是冷战的肇始。外交斡旋,使节穿梭;谋算擘画,合纵连横。政治解决不了,最终导致热战。无论国与国的战争,还是国内的战争,都讲究师出有名,都自称为是“正义之师”,对方是“多行不义必自毙”;要维护和平,要解民于倒悬。最终确实民不聊生,生民涂炭。 邦国如此,民众亦然。神既要将那真福赐给他们,他们本应存感恩之心欢喜领受,然而小人常戚戚,孳孳于名利,机关算尽,谋算虚妄的事。“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罗1:21)。他们如此做,其实都是他们罪性所致。他们不喜欢神,不喜欢神的受膏者耶稣基督,并且要千方百计地敌挡。
耶稣基督,是真义人 (诗篇1 默想5)
经文 “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 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诗篇1:5-6 耶稣基督,是真义人 诗篇第一篇第5、6节两次提到义人,英文圣经均作the righteous (NASB, ESV, ASV, KJV)。但圣经有言,“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罗马书3:10)那怎样理解这里讲到的义人呢? 罗马书在讲到没有义人时(3:10),列举了人的种种表现,“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3:11)。但无论旧约圣经还是新约圣经,都有提到一些义人的代表,如旧约中的挪亚(创6:9),亚伯(太23:35),罗得(彼后2:7);新约的撒加利亚和伊莉莎白(路1:5-6),施洗约翰(可6:20),百夫长哥尼流(徒10:22)。按照所处经文的前后文来看,他们都是寻求神,明白神的话语,并因信成义的义人。但若论按照诗篇第1篇提出的标准,“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诗1:1),他们都不符合:诺亚醉酒(创9:21),罗得与叔叔亚伯兰争地(创13:10-11)以及乱伦(创19:33-36)。即使合神心意的仆人,如摩西和大卫,也都不完全符合1:1节的标准。 义或公义(rightiousness, 希伯来文为צַדִּיק tsaddiyq),本是神的属性。但从来没有人见过神,又怎样明白神的公义呢?使徒约翰见证说:“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翰福音1:18)。耶稣基督作为道成肉身人的短短的一生,将神的公义完整地准确地表达了出来。中文简明圣经把“将他表明出来”译为“用言语和行动,向世人说明”。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诗篇1:2(英文圣经的结构与希伯来文原文相同,有福是在诗篇1:1节的第一个词)提到的“这人便为有福”中的人,用的是单数(“Blessed is the man who …ESV);而恶人则为复数,如诗1:4:“恶人并不是这样”(The wicked are not so,…)。所以诗篇第1篇所说的义人,是一个人。不管用那种标准来衡量,耶稣基督才是真正的义人,因为他“与父原为一”(约翰福音10:30)。
两种生命,不同道路 (诗篇1 默想4)
经文 “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 诗篇1:6 两种生命,不同道路 诗篇第一篇第六节告诉我们,在神看来,世上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条是义人的道路,另一条则是恶人的道路。无论何人,在世上的脚,总是走在这两条路上,而趋向的结果全然相反。 与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 (Robert Frost) 的诗《未选择的路》(见诗篇1 默想1)相仿,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的《神曲》的一开头,也很富哲理性,仿古五绝译原诗开头两句为:“人生正中途,如入山深处;觉来迷幽径,不知向来路。” 西方谚语中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说法。Copilot给出的解释(中文),“做成一件事的方法不只一种,人生的路也不止一条等着我们发现”,与中文的成语殊途同归意思很相近。若单论做事情的方法,这个谚语或不无道理,但讲到人生的路,则非如此。虽然人生的道路有多种,但最终只通向两个目的地,恶人的道路通向灭亡,而义人的道路则通往永生。 诗篇第一篇第六节经文不但告诉我们义人的道路,还说“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正因为义人喜爱耶和华的律法,且昼夜思想,他们自然有一颗敬畏神的心,明白神的旨意,过敬虔,荣耀神的生活。神也必“指引他的脚步”。而恶人则“骄横”(诗10:2),“自夸”(诗10:3),“轻慢神”(诗10:13),箴言14:12和16:25都提到“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这正是恶人偏行己路的写照。 箴言也提到,“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16:9)。人要避免走向灭亡,只有放弃自己心所筹算,自己脚所偏行的道路,顺服耶和华指引的脚步。
审判来临,恶人被除 (诗篇1 默想3)
经文 “恶人并不是这样,乃像糠秕被风吹散。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 诗篇1:4-5 审判来临,恶人被除 诗篇第一篇中的“恶人”一词在希伯来原文中为 רָשָׁע rasha,是一个形容词,旧约经文共使用263次,其中247次在和合本圣经译为恶人,另有4处被译为恶。在诗篇中这个词用了100次之多,其中99次在和合本中译为恶人。 诗篇第一篇的恶人,并非指那些行为言语,心思意念偏离神的标准的罪人,而是指他们不在与神里约的关系中,只按照心里的情欲来生活的不敬虔之人。他们或许也会做一些仁慈或慈善的事情,但在神的眼里,并无永恒的价值。因此诗1:4说他们“像糠秕被风吹散”。 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社会现象并非如此,反而是“义人受苦难,恶人得亨通”,就常会问,“神在哪里?”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古代中东乌斯地生活的一位敬畏神的正直人约伯,就提过类似的问题:“恶人为何存活,享大寿数,势力强盛呢”(约伯记21:7)?诗篇73篇也提到当时有些人,看到“这就是恶人‧他们既是常享安逸、财宝便加增”时,“我见恶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怀不平”(3节)。可见,自古至今,“义人受苦难,恶人得亨通”并非日光之下的新事。但来自日光之上的话语告诉我们:“一个义人所有的虽少,强过许多恶人的富余”(诗篇37:16)。“恶人茂盛如草、一切作孽之人发旺的时候、正是他们要灭亡、直到永远”(诗篇92:7)。 诗人在1:5肯定地告诉我们,“因此当审判的时候,恶人必站立不住;罪人在义人的会中也是如此。”“救恩远离恶人‧因为他们不寻求你的律例”(诗篇119:155)。
喜爱主道,神要赐福 (诗篇1 默想2)
经文 “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 诗篇1:2 喜爱主道,神要赐福 诗篇1:2提到“有福”一词,在希伯来原文经文中,是开宗明义的第一个词,所以整个诗篇150篇第一个字就是“有福了啊,这样的人…”(根据英文ESV圣经直译:Blessed is the man who)。可以说,这个开始非常重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神通过圣灵向读诗篇(也是读圣经)的人传递这样的信息,神要向人赐福,并明白地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够得到神所赐的福。 诗篇第一篇用的希伯来文的福字(אֶשֶׁר esher),是一个阳性名词,描述一种最高层次的满足或幸福感,而且这个词在希伯来文中,只应用于复数结构(Brown-driver-Brigs)。诗篇第一篇起首用的就是这个字的复数。所以它既代表幸福的程度(若用今天的流行的幸福指数来衡量,是属于最高级的),也代表数量的众多。这个词,多用以表达来自天上的福气,即保罗在以弗所书1:3中所说的“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这种属灵的祝福是人所能享有的最高层次的幸福感。主耶稣在登山宝训中提到的八福(马太福音5:1-10)或平原宝训提到的四福(路加福音6:30-32),就是这样的福气。 希伯来文旧约圣经中,另有一个表示福的词是(בְּרָכָה Bârakah),这是一个阴性名词,所描写的多为属地的福气,如申命记28:1-14所列举的福。以色列人(包括外邦人)追求这样的福气,原无可厚非,因神也答应赐予。只是须弄明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得到,才是合神的心意。申命记28:1:“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 神的话,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换句话说,不管是“天上各样属灵的福气”,还是属地的福气,都要“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或“留意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才是神所喜悦的,是神乐意赐予的。 今天的世界,肉身负担越来越沉重,灵魂追求越来越轻浮,人们不问永恒,只愿活在当下。对于神的话语,人固有自由意志选择,也须直面选择的后果。
人分两种,路有两条 (诗篇1 默想1)
经文 “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 诗篇1:1 人分两种,路有两条 人生常会遇到这样的境地,前面有几条路供我们选择,我们却驻足良久,不知何从。美国诗人罗伯特·佛若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脍炙人口,它借景喻理,说出选择道路的重要。 未选择的道路 金秋的林中,两条路细长曲折,我不可能两条路都走,实在有点可惜,一个踽踽独行者,我久久伫立,沉思许久,默默注视脚下的路,弯曲伸展,向着林深不知处。 于是选择了另一条,想着那样才公平,或许还有更好的理由。因为它覆盖的青草,正在把我呼唤,尽管那一条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早已留下前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两条路都一样,路径堆满深褐色落叶,噢,那一条留待他日再来吧,但想到一条路会通向另一条,只恐怕我再无缘由回到此处。 轻叹口气,我且留下此言:多少年过去,物是人非,就在此地,林中两条路蜿蜒曲折,通向林深不知处。我选择了其中的这一条,得到的结果便是如此地不同。 罗伯特·佛若斯特 这篇诗让人得出如此结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虽然有些时候,我们还可以回到原处,但恐怕错事已铸就,损失难挽回。 诗篇第一篇告诉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这也是犹太人文献中,自古以来开宗明义地放在诗篇总汇第一篇的原因。 虽然第一节经文举出三种人:“罪人”,“恶人”,“亵慢人”,其实指的都是同一类的人-恶人(诗篇1:1,4,5,6中原文用的是同一个词)。由于是诗词的形式,所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即在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而避免词语的单调重复。另一种人出现在1:5节和6节,那就是义人。诗篇对于“义人”作出了如下的定义:“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义人。喜爱耶和华的律法,且昼夜思想的,便在一开始(站在那条道上)就辨明那一条路是正道,那一条是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