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凱旋 城門抬頭 (詩篇24篇 默想4)

经文   “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榮耀的王是誰呢?就是有力有能的耶和華,在戰場上有能的耶和華!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把頭抬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榮耀的王是誰呢?萬軍之耶和華,他是榮耀的王!(細拉)” 詩篇24:7-10 君王凱旋 城門抬頭   雖然不少解經家認為詩篇24篇是為慶祝神的約櫃第二次從迦特人俄別以東的家成功遷回大衛的城所寫,但是也有不少解經家持這樣的觀點,即詩24所慶祝的當指在那個逾越節的前一周,耶穌騎驢進聖城這一偉大事件。   根據古代猶太拉比研究材料,詩篇24篇用於這一週第一天的敬拜,這一週的第一天就是今天的主日,或有些基督教會稱之為棕櫚主日。因為在那個逾越節(即主耶穌被抓,到受苦、受難、被埋葬以及第三天從死裏復活)前的這個禮拜的第一日,主耶穌騎著驢駒,進耶路撒冷。聖經說,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要對錫安的居民(原文作“女子”)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太21:4-5)。   無論我們今天怎樣想,大衛都想現在是時候,他要歡迎這麼一位信使,打開他的心來迎接他的神。聽聽他是怎樣滿懷喜悅的心情來高聲迎接這位偉大榮耀的君王的: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被舉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大衛是君王,人也稱呼他為主,“這事果然出乎我主我王嗎?王卻沒有告訴僕人們,在我主我王之後誰坐你的位”(王上1:27)。但是耶穌是萬主之主,是萬王之王。大衛要開城門迎接榮耀的王,先要振聾發聵,一再揚聲呼喊,“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永久的門戶,你們要把頭抬起!那榮耀的王將要進來!榮耀的王是誰呢?萬軍之耶和華,他是榮耀的王!(細拉)”感情深切至此,重複並非徒然,反而顯得有力,如一首歌曲為加強氣勢而以重詞疊句的形式反複詠歎。大衛的這句話用令人欣喜的變奏被重複,似更在呼喊大家要敞開心懷,來迎接榮耀的君王。眾城門抬頭,迎接榮耀的君王將要進來的同時,也迎接一切願意進來的“前行後隨的眾人”(太21:9)。或許你覺得自己不配,因為自己既沒有清潔的手,也沒有清潔的心。那就請你仰望基督,他已經登上聖山,進入城門,作為那些信靠他的人的先鋒進入天堂。我們跟從他的腳步,遵行他的話語。他已勝過死亡,進入天堂,如果你信靠他,你也必到達那裏。

神的子民 尋求神面 (诗篇24 默想3)

经文   “這是尋求耶和華的族類,是尋求你面的雅各。(細拉)” 詩24:6 神的子民 尋求神面   詩篇27篇中,神說:“你們當尋求我的面”。大衛馬上在心裏回應說:“耶和華啊,你的面我正要尋求”(詩27:8)。   大衛在遷移越軌穩妥之後,作詩讚美神,並對會眾說:“要尋求耶和華與他的能力,時常尋求他的面”(代上16:11)。詩105篇第4節重複了這兩句話“要尋求耶和華與他的能力,時常尋求他的面”。   什麼是神的面?神的面就是祂的形像,神的永能和神性的顯明。神要大衛“尋求我的面”,乃是要向大衛表示,他要如何能滿足自己心中的渴望:就是以自己的生命來顯明神。神指示大衛說,務要從我身上學習。務要查考我的道,且求聖靈賜你屬靈悟性,好讓你能得著我的樣式。我希望你的生命能向世人顯明我的榮美。神並不僅僅呼籲大衛禱告;當時大衛一天禱告七次。其實,大衛的禱告在他裡面產生了火熱,使他更想認識神。今天,神仍呼籲我們,務要追求一種生活方式,好讓我們能顯明耶穌。就像耶穌當時,“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1:18)。   神的子民尋求神的面,還是為了瞻仰他的榮美:“有一件事,我曾求耶和華,我仍要尋求:就是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在他的殿裏求問”(詩27:4)。神的榮美在這個世界上看不到,神向着有罪的人,就隱藏了起來(有罪的人也不願、不敢看神的榮美,這就是為什麼創世記3章在寫亞當和夏娃犯罪之後,“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裏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所以大衛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他的榮美。   大衛在詩篇24篇講到尋求神的面的人,是指耶和華的族類和雅各,就是以色列的十二個支派而言。他們是神的子民,被揀選的族類。彼得在彼得前書2章9節中說:“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所以詩篇24篇6節所說,“這是尋求耶和華的族類,是尋求你面的雅各”,也是指著今天的基督徒說的,願我們都能向大衛那樣回應神的呼召:“你們當尋求我的面”。

手洁心清 同登圣山 (诗篇24 默想2)

经文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 诗篇24:3-4 手洁心清 同登圣山   诗篇24篇第三节“耶和华的山”最好的注解就是诗2:6中的“我已经立我的君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 弥迦书4:2中也写到这座“耶和华的山”:“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以赛亚书先知也曾发布同样的信息“必有许多国的民前往说:‘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 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赛2:3) 。经文中的“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显然是敬拜的呼召。所以,本诗中,耶和华的山与圣所都有其属灵的含义,是象征最正常又正确的礼拜场所。   在旧约时代,礼拜的场所很重要,进入敬拜的场所也有规定。比如,作为以色列人敬拜的中心会堂是圣殿是圣所,进入圣所的人必须是有一定资格的人。所以诗篇24篇的作者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所?”如果照着以色列人律法的传统来回答,只有神的选民以色列人才可进入圣殿敬拜,外邦人只能留在外院,不能进入圣殿的其他区域。   诗篇24篇的作者却提出一个很发人深省的答案,“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的人”。在主耶稣的时代,人们也常为这一问题困扰:“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约4:20)。主耶稣告诉提出这个疑问的撒玛利亚妇人,“妇人,你当信我。时候将到,你们拜父也不在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1-24)。“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就是“心灵和诚实”的注解。手洁是看他手做的事,有恶行没有,心清是看我们内心的目的和动机。当日,神要撒母耳去找一位合他心意的人做以色列人的王,当撒母耳看到大卫时,神对撒母耳说:“这就是他,你起来膏他”,因为大卫心中没有诡诈。我们今天如何能够清心?就是因着信靠主耶稣宝血的功效。经上有话说:“借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徒15:9)。

世界屬神 大地安定 (诗篇24 默想1)

经文   “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他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大水之上。” 詩篇24:1-2 世界屬神 大地安定   未知詩篇24篇是否為一特定的事件所寫,根據一些聖經學者的分析,可能是大衛第二次將遷約櫃從迦特人俄別以東的家成功遷回大衛的城所寫(撒下2:12)。這是一首歡樂的樂章,它在猶太人的宗教儀式上佔有獨特的地位;在普世基督徒歌頌耶穌升天的節期裏要唱它;在基督教改革宗領受聖餐時,也常頌唱其中的7-10節。   大衛在詩篇19篇提及宇宙的奧秘,這篇詩篇又提及天地建造的秘密,表示他有心研究宇宙間的現象,以後還有些詩篇描述神在天地間的的動態。   在1-2節,大衛提到宇宙間的三件事:第一是“地和其中所充滿”,指大地與地上一切物質及生物;第二是“世界和住在其間的”,指所有的人民;大衛又說,“他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大水之上”。這是希伯來人的宇宙觀,和我們所知有關地球的事不同。當摩西與法老王對抗時,神曾用雹災攻擊埃及,摩西對法老王說:“叫你知道全地都是屬耶和華的”(出9:29)。摩西在申命記也宣告說:“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屬耶和華你的 神”(申10:14)。新約保羅對哥林多信徒(希臘背景)也這樣說:“因為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乎主”(林前10:26)。相信他是引用詩篇24:1節的話(NIV note)。耶和華神自己也對以色列人宣告說:“因為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是我的”(詩50:12)。世人不過是借用或利用神所預備的一切而已。   大衛又說:“他把地建立在海上,安定在大水之上”。這兩句並非只是詩句,其實是希伯來人宇宙觀的理論。他們這種理論來自創世記1章9節所說的話,因為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這就表示大地原來都在大水之下,經神的吩咐之後,水中的旱地才露出來,亦即從大水中升上來。這樣,我們六大洲豈非都浮在大水之上嗎?但不必擔心地球會浮動,大衛說:“安定在大水之上”。

恩惠慈愛 隨我一生 (诗篇23 默想6)

经文   “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 詩篇23:5 恩惠慈愛 隨我一生   大衛在寫詩篇23篇時,把他個人在神的引領所走過一生的道路,用羊群在牧人帶領下行過的旅程來表示。羊群依靠好牧人的帶領,沒有任何的缺乏;可以得到安息;有豐盛的生命;雖有死蔭幽穀威脅,但依舊安然度過;雖仇敵環伺,仍有平安。詩篇23篇的最後一節,則充滿喜悅和讚美。這句詩中,他寫了兩件事。第一件是他的一生一世,都有神的恩惠慈愛伴隨;第二件是他要住在主的殿中,直到永遠。   詩篇23篇既是大衛自己一生經歷的圖畫,也是以色列民族以往經歷(相信也是將來)的寫照。以色列人經歷神的慈愛,在聖經舊約的篇章中多有描繪。聖經中以色列感恩的詩歌(出15:1-21;士5章),先知受感對以色列人的規勸斥責(以賽亞書54:5-10),都表達了神不變的愛。恩惠一詞,原文是“憐憫”(mercy, KJV)。儘管以色列向神悖逆,一再背約,但是神仍舊憐憫他們。恩惠和憐憫如同車輛一右一左兩只輪子,使人生之車能平穩行駛,前行無礙。   最後,大衛還表達了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按耶和華的殿,即聖殿,要等到大衛去世之後,由其子所羅門繼承王位之後才建造。而且,作為猶大支派的大衛,是不可能像利未支派作祭司那樣,時常住在聖殿之中的。據此,有的解經家認為“耶和華的殿”,應該譯為“耶和華的家”,正如英文詩篇23篇譯成:“in the house of the LORD”(KJV)。   在大衛的時代只有會幕,大衛可能心中渴望和利未支派一樣,天天住在其中,與神親近,有神同在,享受他豐盛的慈愛和無窮的憐憫。在大衛臨離世之前,聖靈感動使他得到聖殿的樣式。他將此樣式都指示所羅門(代上28:12);為建殿預備材料(代上29章)並舉行建殿的儀式。最後,所羅門從登基第4年開始修建,歷時7年建成聖殿。   與會幕一樣,聖殿是神與人相會交通的地方,標誌神與人同在。不管“耶和華的殿”如何翻譯,詩篇23篇第6節,都表達了大衛天天與神親近,享受神的同在的渴望。這和今天基督徒的願望一樣,所以詩篇23篇才成為基督徒最喜歡讀的“詩中之詩”。

敵人面前 擺設筵席 (诗篇23 默想5)

经文   “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 詩篇23:5 敵人面前 擺設筵席   在敵人面前擺設筵席,似乎不可理喻,但卻真有其事。史記曾記載,“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於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在兩軍對壘的陣前,殺氣騰騰地展開。史記記載的鴻門宴,充滿機巧權謀,刀光劍影,事情發生在主前206年左右。   大衛所寫的詩篇當在主前1000年左右。大衛戎馬一生,載於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1-2章和歷代志上。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到,大衛一生遭遇到的仇敵不少,有內部的如掃羅,有外部的如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也有自己兒子押沙龍。他戰勝仇敵,不是靠人的權謀或精良武器,他說:“耶和華使人得勝,不是用刀用槍,因為爭戰的勝敗全在乎耶和華”(撒上17:47)。關於“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主之敵人究竟何所指?由於敵人一詞所用乃是複數(英文“Thou preparest a table before me in the presence of mine enemies”, KJV),所以並非具體專指某一個。解經家向有兩個解釋,一為面對仇敵,神為大衛擺設筵席,一切都不匆忙,沒有混亂,沒有打擾,敵人就在門口,然而神預備一桌筵席。大衛坐下來享用,不僅是一頓美餐,而且是神所賜的完全平安。司步真寫到這裡,讚美感嘆說:“哦!即使在最試煉人的環境當中,耶和華所賜給他的民是何等的平安”!另一位中國牧師則說:“大衛不是一個酖於逸樂的人,他身經百戰,而終於鏟平四方仇敵,因倚靠神而得勝。‘在敵人面前擺設筵席’代表一種完全的勝利,把敵人徹底擊潰,才能在敵人面前擺設筵席,所以這句話表示得勝有餘(羅八:37)。有主耶穌作我們的牧者,我們就常有得勝的經歷”(陳終道牧師)。   但是根据贯穿全本圣经主题的是耶稣的救恩,“他的根源从亘古、从太初就有”(弥迦书5:2),“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的家谱”(太1:1)。耶稣基督的宿敌(“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3:15)-蛇(撒旦)千方百计要斩断大卫的根,所以大卫的敌人,就是主基督的敌人-撒旦。征战未开打,胜败大局创世之初已经底定(“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庆功宴亦即安排。   若從詩篇23篇上下文聯繫,大衛一直以羊只自比,而將神看作是牧人。若依這一圖畫觀察,大衛在這一句似乎向我們展開另一畫卷:牧人將羊群領出險敵環伺的低谷窪地(死蔭的谷穀),帶領他們來到高地(tableland,或masa),那裡有神豐富的供應。

有杖与竿 都安慰我 (诗篇23 默想4)

经文   “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诗篇23:4 有杖与竿 都安慰我   圣经经文中提到的杖有三种,都是讲到管教、治理、管辖的,那就是父亲管教的杖(箴13:24),君王手管理生死的杖(斯4:11,5:2,8:4)和牧人管辖羊群的杖。神是我们的父亲,他爱我们。但正因为爱我们,所以才会用他的杖管教他的子民。正如以西结书所说,“我必使你们从杖下经过,使你们被约拘束”(结20:37)。以色列人悖逆顽梗,虽然神与他们立约,他们却忘恩背约。神为了挽回他们的心,就用“杖”管教他们,因为圣经记着说:“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箴13:24)。同样,王的杖管理着生死,耶稣基督是君王。当我们信靠接受,听命顺从,他的金杖举起,我们就免于死亡,得到永生。主耶稣是好牧人,当羊群偏行己路,又有个别羊只不服竿的带领时,牧人杖起管教,羊只就不会迷路失丧,跌入死荫。   但是牧人对羊群使用的更多的莫过于他慈爱又怜悯的竿。牧羊人用竿去引导、保护、照料羊群,同样耶和华和他的爱子耶稣基督也牧养上帝的子民。他的竿,就是我们生活中命舛时艰,遭遇难处时,在我们耳旁的絮絮话语,安慰鼓励;就是在我们迷茫失落,不知所措时,在我们身旁的陪伴,甚至搀扶,使我们回到正路、义路。在以马忤斯路上,主向两个离群失散、离开耶路撒冷的门徒显现,与他们同行,温柔地向他们讲解,同他们住下,为他们祝福,与他们一同擘饼,使他们原本模糊的眼明亮了;已经冷淡的心,火热了,回头重新事奉主。还有,昔日七个门徒离开主的托付重新在提比哩亚海打鱼时,主向他们显现,再将他们吸引回来,使他们重新背负主的托付,毅然前去传福音。这就是慈爱的竿,牧者的心。   以赛亚书40:11说,“祂必像牧人牧养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慢慢引导那乳养小羊的”,我们就是耶稣基督用膀臂聚集怀抱的小羊,无论他的杖,他的竿都是为着我们的益处,使我们得安慰。

靈魂甦醒 行走義路 (诗篇23 默想2)

经文   “他使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走義路。” 詩篇22:3 靈魂甦醒 行走義路   3-4節很形象地描繪出一個極有愛心的牧人,帶領自己心愛的羊群往前走的景象。在引導羊群往前行路之前,牧人首先要使他的羊群靈魂甦醒過來。靈魂甦醒前的光景就是沉迷昏睡,死迷懵懂,羊在這樣的光景下,行走途中定會不辨方向,迷路掉隊,甚至誤入歧途,落入狼口。所以牧人首先要使它的靈魂甦醒。詩篇23篇原文只有靈而沒有魂,而且“甦醒”一詞也有譯成“回返”的(馬殊曼本),意思是原來迷失、失喪,現在回返。耶穌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19:10)。以賽亞書說:“我們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賽53:6)。   主耶穌來了,先要使我們的靈魂甦醒,賜給我們生命,還要引導我們走義路。聖經裏面很多的地方都講到“路”,有“罪人的道路”,有“義人的道路”(詩1:1,6),有“直路”(詩107:7),有“活人之路”(詩116:9)。“義路”和“正路”是同義詞,但是,“ 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 (箴言14:12)。因為,“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都看為正,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箴言21:2)。為什麼人以為正的路,“卻至終為死亡之路”,因為人類的判斷常受時間空間所限,又因缺乏整體觀察的心理習慣,以致“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目不見輿薪”,既不能對正確與否做出判斷,自然最終走入人生的死胡同,所以是死亡之路。這死亡之路還不知一條,因為是複數(“ but the end thereof are the ways of death” Ps.14:12 KJV )。   然而通向神的“活人之路”(詩116:9)只有一條,就是主耶穌,他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約14:6)。

主是牧者 生命豐盛 (诗篇23 默想1)

经文   “耶和華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詩篇23:1 主是牧者 生命豐盛   詩篇23篇是如此膾炙人口,被人稱為“詩中的詩”,為一切詩篇中的冠冕。無論是基督徒,天主教徒還是猶太教徒,鹹認為這一詩篇有崇高的價值。有解經家如此說,如果所有詩篇中有一篇是行就可以概括整個意思,那就是這篇了。如果一行中又有一句可以涵括整行的意思,那就是這句:“耶和華是我的牧者”。   耶和華是神的名字,這一名字是神自己向摩西啟示,出埃及記記載這一事件。那時,摩西已在曠野放牧羊群四十年。一天,神讓他看見一個異象。在神的山,就是何烈山,摩西看見荊棘被火燒著,卻沒有燒毀。他說,我要去看這大異象,這荊棘為什麼沒有燒壞呢(出3:3)?在這異象中,神將自己的名字啟示摩西:“我是自有永有的”(出3:14)。從那時開始,摩西蒙召成為神的代言人和以色列的領袖,將以色列人從為奴的埃及地帶領出來,到流奶與蜜的神應許之地——迦南。   和以色列的先祖摩西一樣,大衛自己也是個牧人,深知牧人對於羊群的愛,關懷與責任。羊群需要飲水,需要吃草,牧人就把它們帶領到青草地,溪水旁;有時羊群需要安靜憩息,牧人又把他們領到可安歇的水邊。在大衛的一生中,經歷了神的帶領和豐富。所以詩篇23篇是大衛對几十年神帶領的總結。他深知無論是在自己與巨人哥利亞的征戰中,在被撒母耳膏立為以色列的王,掃羅因嫉恨而追殺他的時候,還是兒子亞沙龍叛變逼位時,主耶和華一直在引導他走義路。   有了耶和華,就不缺乏,不僅是指物質方面,更是指屬靈方面。主耶稣是好牧人,他说,”我来了,是要叫羊(注: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翰福音10:10)。保羅說,“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腓4:11)。沒有主居內衷,心中的空虛任什麼都填不滿。有了耶和華,“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腓4:12)。

門徒後进 傳揚事奉 (诗篇22 默想11)

经文   “他必有後裔事奉他,主所行的事必傳與後代! 他們必來把他的公義傳給將要生的民,言明這事是他所行的。” 詩篇22:30-31 門徒後进 傳揚事奉   詩篇22篇30節中的“後裔”曾經引起讀經的人一個疑問,如果這段經文是預言耶穌基督驚阿萊作王,何以說:“他必有後裔事奉他”呢?耶穌並無妻子,何來後裔?這是因早年翻譯聖經時不小心留下的一個錯誤句子。英文聖經是說:“A seed shall serve him; it shall be accounted to the Lord for a generation”(KJV)。ESV則是“Posterity shall serve him; it shall be told of the …